央廣網北京4月10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道,《民辦博物館規範化建設評估報告》顯示民辦博物館合格僅一成多,藏品真假不清。民辦博物館蓬勃發展的背後,水平參差,各地“雷人”博物館頻現。民辦博物館困境幾何?又該如何擺脫“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尷尬?一份叫做《民辦博物館規範化建設評估報告》由官方公佈,按照報告的評估體系,總分1000分,參與評估的21個省份418家博物館,平均分拿了458,如果按600分劃分及格線,只有13.6%的博物館能及格。
  關註這份報告的媒體,也從中找出了“民辦博物館”的N宗罪——各地設立審核主體和登記主體不統一;博物館財產與舉辦者財產分割不清晰;文物藏品真假不清和來源不明……等等。
  本次參評博物館共涉及21個省份418家,占全國民辦博物館總數的64.6%;評分指標體系包括法人治理、業務活動、誠信建設、社會評價4個一級指標,含15個二級指標和56個具體指標,有自評、組織專家進行省級評分、專家覆核打分等環節,總分為1000分。
  本次民辦博物館評估得分均值為458分,得分在800分以上的僅有4家,得分在600分以上(或可視為“及格線”)的占13.6%,300分以下的有58家,占13.9%。高分博物館在註冊登記、財務資產和開放服務方面表現較好;低分博物館在學術科研、信息公開、政府評價方面表現不佳。
  剛纔說到的這份報告,《民辦博物館規範化建設評估報告》,受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博物館協會和中國文物報社聯合以第三方身份開展了民辦博物館規範化建設評估,算是從官方出發,對民辦博物館進行了評估。在普通人的認知當中,民辦博物館是什麼樣的?
  節目前,我們也在微博等一些社交平臺上就“你去過民間博物館嗎?你對民間博物館有怎樣的印象?”發佈了一項調查。
  我們調查發現,參與調查的任重僅有19%去過民辦博物館,而說起對民辦博物館的印象,出現最多的關鍵詞是:“規模小”、“不正規”、“知名度低”。
  簡陋、知名度低、不正規,如果民辦博物館的操辦者們聽到這樣一些描述,會是什麼感覺?別說他們,可能您聽上去也不大是滋味。甚至在我們的微博留言當中,有網友在問,民辦博物館是不是就是山寨博物館?
  甚至有人提到了去年曾經很火的“冀寶齋”——去年7月初,作家馬伯庸發表了一篇題為《少年Ma的奇幻歷史漂流之旅》的博文,披露了河北省衡水市二鋪村冀寶齋博物館“令人顛覆三觀”的藏品。其中包括“雍正年制”的金陵十二釵大缸、顛覆中國瓷器史的唐五彩人物紋筒瓶、分公母的青花釉里紅描金12生肖等。——那個“雷人博物館”,還好嗎?
  冀寶齋出名其實是源於去年作家馬伯庸的一篇博客,取名為《少年Ma的奇幻歷史漂流之旅》。文章講述了作者本人前往冀寶齋的所見所聞。其中圖文並茂地吐槽了博物館的幾十件文物,比如“三英戰呂布”變成了“三英戰趙雲”,比如關公賣相過於賣萌等等,並且大呼這些藏品毀人三觀。隨後引發了網絡上的熱議,但是最後支持方和反對方各執一詞,至於這些藏品的真偽最終也沒有進行鑒定。
  早在去年7月份,冀州市民政局已撤銷“冀寶齋博物館”的民營非企業單位註冊登記證,冀寶齋已閉館整頓。從整頓至今就再也沒有開館營業,而在去年10月28日,河北冀寶齋博物館館長王宗泉在家中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但是,王宗泉生前曾表示,如果文物部門不批,冀寶齋無法以“博物館”的名義開館的話,那麼他將向其他政府部門申請以“藝術館”的名義開館,這樣就能繞開關於冀寶齋展品真偽的爭議。
  “冀寶齋”的風波之後,這家博物館沒有再開,那些廣受質疑甚至讓人認為笑料百出的藏品似乎印證了今天我們開頭說到的《民辦博物館規範化建設評估報告》——文物藏品來源不清、真假不明。但,更多的民辦博物館,究竟是什麼樣子?記者的街頭調查告訴我們,很多人,壓根沒有去過民辦博物館,可是全國數百家民辦博物館,都在以什麼樣的方式生存著?  (原標題:近九成民辦博物館不合格 文物藏品真假不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w98ywb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